1)第四十二章 红毛带来的震撼(一)_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岩临走之前还顺走了依苏沙的一把燧发枪,嘴中还说到,“这是添头。”

  依苏沙不懂“添头”是什么意思,等到别人详加解释后,哭笑不得,“这明国的大人物也太不讲究了。不是说明人都彬彬有礼,羞于谈利的么?”不过,依苏沙对于李岩这样性格直爽很像自己一类型的人还是比较有好感的,因为这样的人好相处。反之,香山县令他们这样的虽然礼仪方面毫无问题,但是与他们相处总有一种隔离感。

  李岩拿这支燧发枪,自然不是贪什么小便宜,而是为了仿制它。虽然李岩脑海中有现成的燧发枪制造图纸,但是脑海中的东西毕竟还是设想中的,想要让工匠仿制,最好还是要有一个实物。并且,有了实物,与脑海中的设计图纸相对照,也更方便找出优缺点。

  李岩脑海中的理想火枪应该就是后世穿越文经常提到的米尼枪。米尼枪是一种带有膛线的前膛装燧发枪。使用的子弹也是特制的铅弹,比枪的口径略小,后面中空,带有木塞,火药被点着时会将木塞顶到空腔,使得铅弹变粗,正好与枪管配合,大大增加了密封性,有助于提高子弹的初速度。

  加工米尼枪有几个难点。

  首先就是枪管的膛线。枪管的膛线制造技术不少,但是最符合此时条件的应该就是钩刀拉削法。把钩状切刀安置在比枪膛直径略细的钢拉杆上,枪管匀速旋转,勾刀前进,就可以车出膛线。这样的简易设备也很简单,动力只需要人力。李岩仅仅用半个月的功夫就将这个设备制作完成。安排铁匠打造了几个枪管,很容易的就刻出了膛线,虽然由于硬度的问题,一个勾刀用不了几次,但是毕竟解决了这个问题。

  接着就是燧发装置。撞击式隧发机构,就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十七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

  李岩观察葡萄牙人的火枪,其实就是马汉改良过的结构,倒是不用再麻烦的重新设计了。所要做的无非是将加工工艺改进一下,让生产效率提高一下。

  接着就是寻找容易击出火花的燧石。燧石在河边都可捡到,不过最好的燧石还是在火山口附近。海南岛北部就有不少火山,寻找到质地较好的燧石并不困难。

  于是,在依苏沙寻找的教官到来之前,李岩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制造出了一支合格的米尼枪,射程达到500码(约450米)。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拿破仑时代,燧发式滑膛枪的有效射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