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4章 土地问题_三国:我杀敌就能变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做法,是每年都给,并且每年给的,比别人,包括朝廷一次给的都要多。

  以前在良乡、在洛阳,人少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

  现在发展起来,人越来越多,每年都得支出一笔抚恤金,很拖他们的后腿。

  “现在领抚恤的家庭,还不是很多,适当地做出调整,降低抚恤的水平,是最合适的。”

  贾诩继续说道:“以后主公的兵力会越来越多,打仗阵亡的士兵多了,给的抚恤数目会很庞大,万一我们承受不过来,降低了标准,领取抚恤的人习惯高标准的,降低之后容易导致民心不稳。”

  杨昭眉头一皱。

  可以理解贾诩这番话。

  比如你一直资助一个人,每个月给他三千块,给了一段时间后,你的资金出现困难,给不起三千,只能给一千五,甚至不给,那个人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怨恨你。

  贾诩的说法,与此同理。

  杨昭当时考虑的没有那么多,只是想拉拢部分幽州的人心,方便图谋大事。

  随着发展的进行,暴露出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你们认为,该如何调整?”

  杨昭问道。

  李儒建议道:“和天下诸侯一样,一次性给所有抚恤,情愿多给一些,也不要每年都给。”

  他的想法是最直接的。

  董卓部下的士兵,还经常得不到抚恤金,对此早就习惯了。

  贾诩说道:“我建议削减抚恤,给少一些,再制定一个期限,比如五年之内可以领取,超出五年就停了,毕竟士兵为我们拼死打仗,战死沙场,或者因伤退役,我们不能寒了家属的心,也能为主公树立仁义,笼络民心。”

  杨昭考虑了一会道:“按照文和的标准去做,等会我写一份书信去良乡,北海郡这边,直接执行。”

  他们在北海的兵不多。

  大部分是从孔融手里接过来的。

  另外当初的宿卫,许家庄的庄丁和高顺、张辽投降的士兵,甚至是西凉兵,这些士兵的抚恤,从北海发出。

  虽然很多跨州和跨地盘了,但是能联系的,会尽可能联系上,无法联系的就算了。

  以前从幽州带走的士兵,依旧是田畴那边发抚恤。

  “好!”

  贾诩和李儒点头道。

  抚恤的事情,暂时确定下来。

  贾诩又道:“征兵方面,我和文优会亲自去做,不过北海一郡,能养起来的兵力,我和文优算过了,差不多就是我们现在的士兵数量,如果主公有甄氏的支持,还能往上提,最多再征一万人。”

  “一万人!”

  杨昭算了算,加上这一万人,可以拥有三万六千多的兵力,道:“那就先征一万人,你们去安排,至于屯田方面……”

  李儒道:“先治理好土地,才能屯田。”

  怎么治理土地,又是个麻烦。

  贾诩和李儒二人,认知有限。

  他们苦思了一会,可以想到一些古法,但有局限性。

  “当年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让其无法攻打韩国,曾将郑国送去给始皇帝。”

  “始皇帝利用郑国,在关中开挖沟渠,发展农业。”

  “从那时开始,关中就有了利用河流冲刷而来的淤泥,形成淤田,种植庄稼,这个方法在关中和三河地区,至今还在使用。”

  “关中的土壤,和青州的有点类似,此法可以借用。”

  “但需要考虑的也很多,比如河流的汛期,还有对雨季的判断。”

  “我们北海郡,处在下游,中上游冲下来的泥土颇丰,但青州的百姓,似乎利用的不多。”

  李儒又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说的,正是淤灌压盐法。

  适当引浊放淤,通过淤灌改善盐碱地,其害会变为利,土地盐碱度下降,土壤肥力提高。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