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3章 科举改制,士族流放关外后_明朝大祸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本》一样,这个时代愿意变法的开明士大夫,对数学其实并不排斥,甚至也很推崇。

  “这三门为主科,举业者皆需参考。另外再设刑律、天文、地理、物理、化工、水利、军事等科,举业者可任选其中两门,以做选科。故而,举业者需要考五科,主考者根据举业者五科总成绩排出名次来。”

  张贵回道。

  “这样的话,岂不是文武两试也可合二为一?”

  卢象升问道。

  张贵点头:“自然是可以的。”

  “国舅爷此时所谓的这个分科而考,的确算是一改昔日举业只照朱子之言,论圣人言行的方式。”

  “但是,这个改制,也足够震动天下,颠覆了天下只重道德文章的士风!”

  “恐这天下只想满口圣人言,人人为圣人的儒生们,为此大为不满!”

  “毕竟这意味着,他们想仅凭空谈几句道德,就能成为人上人,就能让天下庶人心甘情愿地为他们驱使,就能握有封疆牧民之权的他们的日子将会一去不复返,乃至不但当官后要受考成法的压迫,当官前也得受各类学问考验的苦。”

  首辅韩爌这时说了起来。

  “这也没办法,大明现在需要的是对外扩张,而不是像以前向内收敛,需要的也就不只是按部就班的循吏和空谈心性的清流,而是上马可治军、下马可治民,能于万里外的疆场独当一面,也能在纷繁复杂的朝堂上有明断卓识的能臣。”

  “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要装着天下兴亡事,而不是只追求独善其身的人。”

  张贵言道。

  其他人中,陈子壮也跟着言道:“此言没错。大明的确到了该改这科举之制的时候,否则,就只能继续眼睁睁地看着大明在中兴之后再次进入暮气。”

  袁可立等也点头表示赞成。

  于是,礼部尚书陈子壮便在接下来按照张贵的授意,着手主持科举改制。

  这次科举改制对于大明而言,应该说对于整个华夏而言,的确是一次开创性的试探。

  因为按照原有历史,华夏的历史趋势是要趋于保守的,思想上越来越僵化,表现就是科举越发只是注重束缚读书人的思想,进而达到汉人更加愚昧保守的目的,等到最后不仅仅是被统治者,统治阶层也保守愚昧到不知革新。

  直到最后,连皇帝都以循规蹈矩为荣。

  譬如历史上鸦片战争前夕的嘉庆皇帝,明明其所在社会已经是君权专制达到巅峰,但他只知道重复前面皇帝的一系列动作,乃至把自己的个性也磨灭掉。

  如他本不喜欢围猎,但因为乾隆常常围猎,也就跟着定期组织围猎活动,而说是自己也不敢忘祖宗本分,这样的皇帝,连自己的个性都要磨灭,更别提去激化天下人的个性了。

  现在张贵等变法派大臣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需求,兴起的科举改制,算是在扭转这种趋势。

  这也算是华夏还是在一个汉家王朝统治时的一次轨道变更。

  也只有在统治者的民族成分还是主体民族的汉家王朝,才有这么一次明显要更正汉家文明更加死气沉沉的努力,而不用考虑别的利益。

  如隆万时期,一些有社会责任感和利益需求与主体民族的利益需求一致的统治者们,开始大胆开关一样。

  如今,张贵和天启这些人,也在继续这么努力地去更正汉家文明的发展轨道,而不使其进入暮气,进而被西方超过。

  在张贵这些变法派大臣开始着手科举改制时,冒起宗和他的九族也正在流放的路上。

  看着关外白茫茫的大地,再一想到自己家乡的温暖富庶,冒起宗和他的九族心情自然不是很好。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此时被流放,于国于民族而言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将来因此,大明哪怕亡了,也无人不敢承认这里不是汉家之地。

  “辟疆兄!”

  而就在冒起宗和他的九族到了流放地后,张溥的声音也突然出现在了这里。

  没错,冒起宗和他的九族皆流放到了和张溥一样的地方。

  张溥因而兴奋地走了来,要向他的好友,冒起宗之子,冒辟疆叙叙旧,而他背后正跟着几个挺着大肚子的当地壮妇。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