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5章 村里通电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好多会过的人家,为了节省灯油,提前吃晚饭,天黑前就睡觉了。

  白天地窖里光线暗,确实没有晚上拉开电灯看得清楚。不过大伙从没想到白天拉着电灯干活,直到韩道伟提起,才开始在白天拉开电灯。

  现在村里的孩子,晚上为了多亮会电灯,装模作样的写字学习,大人见了,都高兴的不行,直夸孩子懂事了,知道学习了。

  最逗的是“高高三”,他把电灯泡放到被窝里暖被子,结果温度过高,电线着火,把被子燃着了,差点造成火灾。幸亏他机灵,把自家的电闸拉了,不然得酿成大祸。为此,村里专门召开了一次群众会议,普及家庭用电安全常识。

  通电的最直接效益就是,各家的收入提高了。明亮的灯光下,人们干条编的速度加快,时间延长,质量提高,收入自然增加,人均每天的加工费达到了一元。

  各家都用上了电灯,家里的老式煤油灯就没用了。可是在后世的“农家乐”里,这些东西可都是珍品,特别是陶制的煤油灯,更是难得。

  现在,农村里基本没有烧制陶瓷煤油灯的了。代销点里卖的玻璃罩煤油灯1.50元,不仅比陶瓷的煤油灯便宜,而且结实耐用。

  就这人们也舍不得买,大伙用墨水瓶当煤油灯用,凑合着也能使。

  悠悠费了好多的口舌,终于说通了姥姥,用代销点里的蜡烛,和大伙兑换陶制的煤油灯。大伙听说了,尽管表示不解,不过还是把自家的煤油灯拿了过来。

  “悠悠姥娘,您咋着想起来收这东西,俺也不要蜡烛了,现在用不着了,放在家里都嫌碍事。”不过姥姥硬是塞给她们两把大号的红蜡烛,每把价值一元钱。

  村里通了电,舅姥爷和韩道伟、韩玉臣三个就出去了。援朝舅舅领着他们,县里地区省里跑了一圈,终于给村里跑来了建肉联厂的项目。

  现在天气冷了,不能建厂房了。不过村里的三辆拖拉机可没闲着,天天出去拉砖瓦,不只是从张集窑厂拉,还去临近的公社窑厂里拉。

  村里选出了二十个男劳力,十个妇女劳力,去县肉联厂学习。等村里的肉联厂建成后,他们也该学成了。

  石庙村的人听说韩屯建肉联厂,也高兴的不行。他们说:“以后,咱们喂的猪有地方卖了。”

  县里和河务局结合,年后再给韩屯垫个二十亩的房台,肉联厂就建在房台上。

  七七年还是计划经济,只要国家给立了项,各种物资都由国家统一调配,计划内的物资价格还是非常低廉的。

  七七年的高考是各省自主命题,考试时间也是各省自己决定。鲁省的高考时间是12月12—13日,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悠悠就把后世的高考法宝借鉴过来,让妈妈做大量的模拟试题。特别是政治,更要靠做题加深记忆,活学活用。

  姥姥回村就给了妈妈大量的各课试卷,告诉她是在城里各学校找的。其实是悠悠通过电脑,模拟的七七年各省的高考试卷。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