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26章 家属院_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男青年的期盼。

  农村从五八年实行集体经济,到八零年土地承包到户,历经二十多年的集体劳动,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基本上跟着日头走,天明忙到天黑。没有国家工作人员早八晚六的时间概念,也没有午休的习惯。

  韩屯两班制的工作制度,早班上五六点到下午二点。晚班下午二点到晚上十点。除了晚上下班晚些,在人们的意识里,就是一天上一晌的班,农活挣钱两不误。

  在韩屯村工厂里上班的男青年,成了人们眼里的香饽饽,最大的实惠是好找对象,彩礼多少女方都没意见。

  过了夜里12点,村里的人才回去,已经进入新的一年了,家里的孩子们也都睡熟了。

  一家人总算是坐到了一起,姥姥拿着悠悠算好的帐,刚说了个开头。

  红英舅妈打着哈欠说:“姑,您说个大概数就行,俺现在才明白悠悠说的那句,钱多钱少一个样是啥意思。这钱上了千万,一千万和五千万还真是一样,打着滚也花不出去。说句实在话,俺现在也没弄明白,这上千万的钱到底是多少。”

  幸亏悠悠睡熟了,不然真得郁闷死。到您这里,这话咋成了这意思,您这到底是咋明白的。

  不过她还真蒙对了一件事,八二年就服装厂一样,收入二亿五,还是分为五份,每份真的是五千万。

  八二年服装厂数量变化不大,工人基本上稳定在二万人,不过都是熟练工人了,生产效率高。新上的中山装和西服,利润大,每月的收入都在四千多万。

  援朝舅舅分管经济,听到这个数目依然震惊。他说:“我就不明白了,全区各县都有被服厂,就没一家利润超百万的。临水的服装厂上千工人,今年全部换的进口电动机,效率还是上不来。”

  朝霞舅妈给了个明白的解释:“这有啥不明白的,援朝,咱们的工人和村里人根本没法比。咱们实行的是八小时工作制,村里人天明干到黑,哪天不熬到夜里十点,一天赶上咱们两天了。

  不光是时间上的差别,效率也比咱们的高。村里的服装厂,全部是计件工资,干得多得的多。咱们的工人是年龄越大工资越高,年轻工人干得多收入少,心里不平衡干活就磨洋工。

  再说了,村里的衣服,钉扣绞线头都是老年妇女计件干,一件衣服几分钱,每月不到二十元。咱们用的是正式工,虽说也实行计件奖励,但基本工资差别不大,月工资最少三十多元,可效率俩不顶一个。

  咱是有计件奖励,但是奖金占的比例低,不能真正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国家的政策有明确规定,高了咱也不敢发。

  别的不说,咱们村的工人做中山装,每人一天做四套。俺们部队的服装厂,一天两套。你们换了电动机,一天能做几套啊。”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服装厂年前发捷报,工作量翻了一番。”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