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章 朱由校的心思_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要做最终拍板人。

  等决策一定便立刻推行,哪一派的建议就由哪一派推行,如果效果不行,他也不建议派宦官去办,先把事情干起来,钱收上来,然后再说其他。

  待到国家财政困难稍微得到缓解,那他真正要做的便是统一财政,将朝廷收支都归于一个机构,比如户部或者类似于宋代三司使的机构,统一全国收支,统一运输财务,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目前这也只是个想法,需要慢慢筹划构建。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开源,找到更多的财源,度过当前难关。

  财源在哪里,作为后世者,他心里也大概明了。

  但自穿越来后,他发现古人特别是能经过科举考试之人,他们的智慧不下于现代人。

  这让他不禁心中有疑问,难道这些读书人就没看到问题所在吗?为什么现在是民富朝廷却用度不足,朝廷钱这么少,钱都去哪里了?是收不上来税还是什么原因。

  于是趁着日讲结束之余,朱由校便向丁绍轼问出了这个问题。

  丁绍轼听闻也思考片刻,随后郑重地向朱由校一拜。

  “陛下,此问题甚大,臣不敢妄答,但依臣观史书之间,宋之养军十倍于今,而不匮乏者,固茶酒盐矿海榷之利,而这些之利,朝廷虽有,但远逊与宋。

  只因这些产业诸多王公贵族,士绅地主牵扯其中,绝大部分红利都归于地方士绅豪强,其中盘根错节,想要革新变法,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甚多。

  因此每次朝廷一提到开辟财源,便有人上书说不能行聚敛之术,不要与民争利,开海、盐铁、榷茶等均是如此。

  诸臣熟读史书,自然知晓其中要害,让许多人不敢行更易之事。朝官们也怕会败毁名声,招来其他人怨恨。

  哪怕许多官员不怕得罪人,却不能不顾及名声,导致不敢做,不能做。

  如果要广开财源,此事说易也易,说难甚难。

  全在陛下能否坚定为天下、为社稷之宏图决心,力破痼疾,毫不动摇,定要选用坚韧之辈,不惧流言尔。”

  朱由校听完后也明白了,眉头舒展后又紧缩,深深地吐了口气,啪一声拍了下大腿站起来,对着丁绍轼一揖。

  “多谢老师指点解惑,朕知道此事之难,但如今是被逼的不得已呐。

  朕定会以身作则,多勤俭,少奢逸,为国家计,还要清老师多多督导。”

  相比较明朝历代君主,能够这么说的皇帝已经很少了,丁绍轼听到后很感动,心中默默赞许敬仰这位年轻帝王。

  这其实也是朱由校的想法。

  任何一个政权,或者社会组织,都有三种人:第一种,有能力且有意愿做出一番成绩的;第二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混日子的;第三种,重私利而轻公义,只想着往自己腰包里捞好处的。

  王朝前期,第一种人多一点,第三种人少一点。到了王朝后期,第三种人极多,第一种人少。

  那他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声搞好,多勤俭,少奢逸,毕竟皇帝再节约,还能节约到哪里去。勤政,作为经历过996、007等福报的朱由校认为目前的工作量真不大。

  等自己这些名声扬出去后,作出一副为大明鞠躬尽瘁的样子,就可以让更多的第一种人为自己重用,同时堵住第二种人非议的嘴,然后狠狠的切第三种人的肉。、

  再让第一种人获利,形成以他为核心的新利益集团。

  这章略有啰嗦,但是主角未来的一些规划与想法。

  求月票,求追读,求评论!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