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33章 大厦将倾再出山(3)_汉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语——「得陇望蜀」。

  即便如此,司马懿依然屡屡献计。

  比如建议把汉武帝时用在边塞地区的屯田制引入中原地区,解决了曹魏的粮食问题;又比如关羽水淹七军、兵围樊城时,主张联吴抗刘、让东吴抄关羽后路,既解了樊城之围,又撕裂了孙刘联盟,可谓一箭双雕。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位置,最高也不过是一个太子中麻子(算是太子的幕僚)。

  司马懿真正开始进入曹魏决策层的核心,是在曹操去世、曹不继位后。

  因为曹操原本就是把他作为第二梯队,给自己儿子留着的,这也是曹操在世时,对司马懿是既用又不重用的道理。

  这样一来,拙拔司马懿的恩典是曹丕给的,如此才能保证司马懿是一个忠于曹丕的能臣,而不是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

  从司马懿的角度说,他在位不配才的情况下,还能忠于职守,屡出奇谋,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早就看破了这一层一格局决定结局,眼界决定成败。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司马懿随之升任丞相长史。

  而在第二年,曹丕代汉自立,逼着汉献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司冯懿也随之一路升迁到了尚书右仆射。

  曹丕两次亲自南下攻打东吴,留守许昌的都是司马懿。

  可见曹氏对于司马懿的才能,是极为看重东汉末年的社会资源已经完全被门阀家族所垄断,所以士族子弟只要愿意,求个官装点下门面,实非常容易。

  但要进入权力的核心圈子,在那个不是灭人就是被灭的时代,单靠门第和站队也不可能。

  说到底,决定一切的依然是能力。

  因为司马懿能力非比寻常,所以曹操、曹丕两代人对司马懿始终心存不安,明着在用暗着在防。

  虽然司马懿官至右仆射,但却始终被不容许掌兵。

  所以才搞出君主在前线带兵打仗,臣子在后方看家的尴尬局面。

  而且司马懿留在许昌时,理能调动的武装力量满打满算也不过5000人。

  换句话说,曹丕宁可后方空虚,也要先防着司马懿。

  因为马懿能耐太大,乱世离不了这样的人,所以曹氏又不得不用他。

  曹丕给司马懿高位,却不委以兵权,司马懿对于自己君王的心思,自然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始终维持这一种尽职尽责却又异常低调的状态毫无怨言。

  虽然是由荀彧举荐,但是他和颍川士族的交往却并不多,远谈不上结党。

  另外,所谓人脉,其核心在于利益交换,而不在于感情交好。

  聪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于彼此知道对方有什么和需要什么,而不在于平时频繁走动、吃吃喝喝。

  以司马懿来说,他一方面忠于曹氏,另一方面在内政上始终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这对颍川士族集团来说已经足够了,根本无需再见什么面。

  而接下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