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七十三章道儒交锋_鬼谷神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法之用于人世之显,若失德则再讲仁,其次是义,依次类推。

  只有世间之人既不尊道,又不修德,再次不讲仁与义,这才需要制礼约束。

  而礼在这些品性里是最底层次的约束,讲求礼制,用礼制来约束,已经是忠信薄情之人了,那么君子应该是求厚而舍薄,处实而去华。

  说明白一点,遵遁礼制的人已是忠信薄凉之人,而真正的修身呢,应该以德为尊,若是德修好了,自然包括了后面的仁、义、忠、信了。

  老子教人是以德为本,而孔夫子教人却是以礼制为本,这就高下立分,一个治本,一个治标。

  以礼制教人是本末倒置之举,而以德教人才是以本置末,所以老子不轻易援徒,是因世人难与达其真义,而孔子呢制礼教人,所面对的就是芸芸众生。

  (而道德经所讲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又是两回事,在此也一一说明,关系到第四部分道法修为的境界问题。

  道德经的圣人有几个描术,其一圣人不仁与百姓为刍狗,与上句天地不仁相对,所以在道家圣人的眼中,世间百姓无高无低,亦无尊无卑,与儒家讲求尊卑完全不一样,自然不会制礼,制礼以约束是为有为,与道法相背,所以而只讲求要世人修德。

  德其实就是自然之道,故统称道德,遵循自然之道就是最高之德,而不是礼制尊卑,这也是道家与儒家的区别之处,道家崇善自然,儒家崇善礼制尊卑,而儒家自孔夫子得老子传教,所以儒家借了许多道家的理论来为儒家说辞,有偷梁换柱之嫌。

  孔夫子的儒家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也是从道德经中借来的,道家修身讲求自然无为,儒家修身讲求尊礼守制,又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包括后来的佛家思想,其实也是借了许多道家的思想来为其装裱,中华文化的源头,其实一直都是道家。

  包括现在所存许多易理,其实都是用儒家想法来解,包括孔夫子所作系辞,非是依道德经诠释易经,当然也有可取之处,却带着浓重的人为之意,也带着目的性。

  所以后世之人学易理,少有突破,其实是因为本身就加了儒家的条条框框在里面,无法真正的透析易经的真理,毕竟易经成书早于儒家的这此尊卑礼数,不可能体现儒家后来的思想,所以若是读者想学易经,最好抛弃儒家所解,才能领会易经真义。

  其二,圣人抱朴归一,这里的一其实就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是一个意思,也是一个境界。

  道生一,一可称之为无极,二可为阴阳,或也可为太极,用天地来代表,三,就是天地人三才,也可称之为三元,而这二生出来的三,其实就是人之始祖,有天地人之后这才生出世间万物,这是道家对宇宙苍穹的解释。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