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八十六章 无题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把辽民重新安置在辽西、辽南,既能就地生产,减轻驻军对后勤运输的压力,也彰显出皇帝和朝廷对于平辽的信心。

  之前尽迁战区百姓,皇帝可是打着爱民恤民的旗号,不忍大明子民遭到战火的荼毒。

  现在把解救出来的辽民妥善安置,则在明明白白地表示,建奴已经打不过来了,明军有信心御敌于光复区之外,有信心保护光复区的百姓。

  可也不是全部的光复区都安置百姓。广宁地区就是军管,还有辽南的部分地区,以及镇江堡周边,主要就是还不算稳固的地方。

  即便如此,锦州、宁远、金州、复州、铁山、义州这些地方,安置十数万辽民也是绰绰有余。

  这十数万辽民主要是从复、盖两州解救出来的,历史上刘兴祚反正失败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建奴屠戮。

  东江军这边的煽惑策反也一直在进行,不时有辽民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建奴统治区,积少成多,人数也是不少。

  别人视这些身无长物的百姓为负担,朝廷却尽其所能地接收并救济他们。海上运输连续不断,漕运的粮食物资也转到登州和天津,再跨海运输。

  投入是巨大的,即便是朝廷财政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皇帝还紧着划拉,可总体上还是比较紧张的状况。

  当然,这是没有动用皇家内帑的情况。不是皇帝没有私房钱,而是不到万不得已,朱由校不想给户部养成那个坏习惯。

  那么大的帝国,世界第一也不是吹嘘,竟然会支应不起一场局部的平叛战争?嗯,就是两场、三场,也不可能拖垮明帝国呀!

  这是正常的想法,尽管要实现也很不容易,但朱由校知道光靠内帑贴补,绝不是长久之计。

  平辽,平奢安之乱,固然消耗巨大。

  可到了小冰河期的高峰,大半个国家都要灾患频繁,成百上千万的百姓陷入饥荒,所需要的粮食物资恐怕更多。不把朝廷的财政捋顺,怎么渡过灾荒?

  先不管皇帝怎么筹措物资,怎么多方敛财,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要过,且要简单许多。

  刚被安置的辽民,甚至是还有正在赶往安置地方路上的百姓,显然是忐忑不安,或者是劳累辛苦的。

  而已经在辽东沿海岛屿,以及辽南等稳固地区安家的辽民,却已经安稳安心,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安稳安心是因为明军越打越强,已经将建奴逼回内陆,基本构不成威胁。

  比如旅大,由于明军把防线向北推到复州,这里好象就成了后方。虽然建奴未灭,但和远在京师的百姓一样,都有远离战乱的感觉。

  蓝色的天空上,几朵懒懒飘动的棉花团似的白云。河水轻轻荡起微波,碧绿的水色,又增添了倒映于水中的浮云的颜色。。

  英子跟在爹爹推的板车后,踏上了木桥,离家里又近了一些。

  英子爹脸上带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