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三十三章 千秋节将至,伐缅将始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叩头谢恩。

  对于在朝中的蒙族官员,皇帝觉得有点少,只提拔了布和还不够外人看。还有满族的官员,皇帝已经作出决定,调入京师两名。

  有些政策措施,涉及到蒙古族的,或者是满族的,由本族的官员向下传达宣传实施,效果会更好。

  以辽东为基地向北拓展的计划不变,决心不动摇。

  既然寒冷没有灭亡北极熊,也没挡住他们扩张的脚步,大明帝国一样能做到,甚至是做得更好。

  不管是蒙古族,还是满族,甚至是逃过鸭绿江的朝鲜人,只要归化入籍,都是大明子民,成为开发东北的宝贵人力。

  南方也是一样,广西的,滇省的,少数民族早就是大明子民,都谈不上归化入籍的问题。

  通过有序的移民,解决土地紧张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大明的稳定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若是想去看望孙儿,朕这边亦给假期。”皇帝的面容和熙,微笑着说道:“看看家乡的变化,也放心不是。”

  布和愣怔了一下,赶忙叩下头去,言辞恳切地说道:“微臣谢万岁隆恩,却万万不敢因私忘公。至于家乡,犬子早有书信,言说变化很大,部族民众过得比以前更好。此皆是万岁英明,微臣实在是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不管皇帝是不是试探,谦辞都是必须的。

  布和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科尔沁部的贵族,皇帝从战俘中释放任用,已是皇恩浩荡,他是不敢露出半点不满,连半点思念家乡的感情也不敢表露。

  皇帝呵呵一笑,说道:“也罢,没有长辈去看晚辈的道理。待朕北巡时,你便陪侍左右。科尔沁大草原很美丽,朕心仪已久了。”

  布和再次谢恩,思绪翻飞。

  皇帝有北巡的意思,但今天明确说出,却是第一次,意义重大。且当面对布和说出,也显出了一种信任。

  奏事已毕,董其昌和礼部侍郎布和告退而去。

  皇帝喝着茶水,静下心来,又拿过奏疏阅看起来。

  秋收的数字让皇帝轻松下来,接下来的大事便是伐缅。

  新的作战目的确定之后,王三善很快就传来了密奏,陈述了具体的改变。

  攻克阿瓦城,虽然比原来的计划又进了一步,但王三善与众将商议之后,却认为并不必为此而增加兵力。

  这也不是狂妄自大,之前的计划是皇帝定的,担心鲸吞之后消化不良。在前线将领看来,打到阿瓦河和攻克阿瓦城,只是隔着条河罢了。

  尽管明军缺乏攻城的重炮,但有火箭,且阿瓦城的防御设施也没有国内大城那么坚固。

  所以,王三善在密奏中说明了这一点,并对原来的作战计划进行了修改。

  原来是急进突击,依靠火力优势,迅速击败当面之敌,直到阿瓦河,震慑缅王之胆,签订条约而罢战。

  现在,王三善和众将认为缓进更能达到攻占阿瓦城的目标。缓进是给缅人集结抵挡的时间,然后在一次决定性的大战中给予其重大杀伤。

  有生力量损失惨重,之后的攻城掠地也就相当容易。阿瓦城的城防力量也就薄弱,更利于明军攻破。

  皇帝很快就作了回复,同意王三善和众将商议后的决定。对于作战,他一向不喜欢遥控指挥,给前线将领充分的自主自由权。

  。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