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二章曾经的华夏劳工_四合院之大佬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一躬。

  王洛也赶紧起来,扶起了杨老。

  “不至于,不至于,我答应了,您放心,过后我立刻收集资料,想尽一切办法,给像您一样的华夏劳工一个满意的交代。”

  杨老在王洛答应后,依然把躬坚持鞠完,才坐了下来。

  在后世,虽然网络非常发达,各种自媒体满天飞,但很少有人做关于一战华夏劳工的新闻,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也就是部分在国外留学和华侨华人才知道这些历史。

  “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与子女,天性恩情,亲与故、乡党与宾朋,却如何外国做工……”这是一战期间流传于威海卫的一首华工出洋歌。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以英国、法国、俄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贡比涅森林签署停战协定,当日生效。1919年6月,交战方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正式签署和平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重灾难,是二战之前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的战争。

  据记载,为了弥补战时劳动力的不足,1916年,英国战时内阁批准征募华夏劳工,并将劳工部队正式命名为“华夏劳工旅”。

  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先后招募华夏劳工约14万人。

  其中,约10万人隶属英军华夏劳工旅,4万人归法军指挥,另有数百名学生作为翻译。这些华夏劳工主要来自鲁省,也有部分来自辽省、吉省、苏省、赣省、湘省、皖省和甘省等地。

  “华夏劳工旅”在欧洲“困苦咸尝,艰辛毕遇”。

  按照最初约定,华夏劳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

  但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表现优异,在战场修建公路、战壕,维修铁路和坦克,甚至拆除未引爆的炸弹,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

  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

  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曾称赞说:“每一位华夏劳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他们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熙也忍不住感慨:“华夏劳工是世界一流的工人!”。

  然而,14万华夏劳工中,约2万人埋骨他乡,甚至有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只有工号。

  在一战结束后的近百年里,出于被有心或无意掩

  请收藏:https://m.linjie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